科学研究

首页» 科学研究» 主要成就

主要成就

牵头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水利部大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与其他单位合作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10余项。2013-2018年期间,出版专著33部,教材9部,发表SCI论文406篇,其中二区以上论文1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0余项;软件著作权40余项,其中开发的Eco-Hat、BNU-SWAT、iTough等模型和软件被国内外同行广泛下载和使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代表性成果介绍:

1.成果名称:流域水量水质综合模拟技术及其应用平台(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2年,主持)

成果简介:以流域水量水质综合模拟为平台,从水量和水质两方面通盘考虑水资源合理配置,为决策者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本项目取得的创新性成果有:(1)集成水文过程和水质过程模拟系统,构建流域水量水质综合模拟平台(Water Quantity and quality Integrated Simulation system,WaterQIS);(2)通过WaterQIS系统进行流域水量、水质过程模拟和情景分析,以此揭示不同类型特征流域水量和水质过程及其演变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条件下流域水量水质变化趋势;(3)研究提出流域水资源管理、污染物总量控制与面源污染防控机制和措施。研究成果应用对象明确,可推广性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充分体现了成果的前瞻性、科学性,具有较为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2.成果名称:污染土壤石油烃微生物跨膜运输与协同修复技术(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5年,主持)

成果简介:本项目探明了降解菌对石油烃跨膜运输的微观机理,选择和培养了适合于我国北方地区的、高效降解石油类污染物的低温微生物菌种,并与微生物固定化缓释技术相结合;采用作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独创了一套适合北方油田土壤落地石油污染复合修复技术,具有重大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低温工程菌的培养驯化技术、微生物固定化技术,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修复污染土壤,维护正常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修复。


3.成果名称:漳卫南运河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综合模拟与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中国水利学会“大禹奖”二等奖,2013年,主持)

成果简介:针对漳卫南运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人类活动影响剧烈的特点,在漳卫南运河流域开展了一系列水资源水环境综合模拟与管理技术研究。本项目取得的创新性成果有:(1)开展了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流域的水量水质联合模拟技术研究;(2)制定了漳卫南运河流域考虑水量水质、地表水地下水、环境生态“六位一体”的水资源水环境管理战略行动计划;(3)搭建了耦合模拟、实时管理和规划的水资源水环境综合管理(KM)系统。项目研究成果为流域级水资源水环境综合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管理示范。


4. 成果名称:不同尺度地下水环境风险辨识与管理关键技术及应用(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参与)

成果简介:地下水环境管理对我国区域,尤其是北方地区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取得的创新性成果有:(1)按照环境污染的“风险源-路径-受体控制”的总体思路,首次构建了面向中国环境管理的不同层次需求和不同空间尺度的地下水相对风险、污染风险和健康风险的“逐级筛查、分类分级评价”的总体技术框架;(2)依据总量控制和区域环境管理的总体要求,首次构建了区域/流域地下水环境相对风险评价的技术指标、方法与评价模型;(3)依据城市及县级地下水环境风险防控的总体要求,构建了城市及县级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技术指标、方法和模型;(4)遵循饮用水源保护、污染场地尺度环境风险评价和控制污染源的总体要求,构建了水源地及污染场地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指标、方法和评价模型;(5)首次建立了区域地下水环境风险分级分类管理技术体系,提出了地下水环境风险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程序和方案。


5.成果名称: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及水沙变化研究(中国水利学会“大禹奖”一等奖,2014年,参与)

成果简介:与黄河水利委员会相关单位一起,针对黄河来水来沙变化的特点,历经10余年,基于以往多沙粗沙区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流域分布式水文泥沙模型,追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揭示来水来沙演变机理。建立了黄河流域水文生态演变信息系统,研发了黄河流域分布式产流机制自适应模拟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基于过去气候演变的特点和未来可能的气候变化情景,开发了统计降尺度技术,生成了黄河典型流域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分析和评估了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黄河典型流域来水来沙变化规律与特征,为黄河治理实践与流域泥沙来源、输移模拟与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


6.成果名称:矿山重金属污染形成机制与环境评价关键技术(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参与)

成果简介:我国矿山环境研究中矿山地质环境地球化学模型、重金属污染机制以及重金属环境评价方法技术存在不足,本成果为矿山环境管理、研究与评价、防治与监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本项目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构建了矿山地质环境地球化学模型,提出了矿业活动过程中典型重金属污染机理与控制途径,为典型矿山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2)查明了矿山不同环境介质中重金属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典型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特征,提出了重金属污染源解析技术和重金属迁移转化模式,揭示了矿山重金属的生物累积特征,为典型矿山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3)识别了矿山环境风险要素,优化了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等指标,构建了基于地球化学基线的污染环境评价技术体系和矿山环境风险评价技术体系,为矿山环境风险防控与环境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代表性著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