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在流经山东沿黄九市后,于东营汇入大海。这个过程中,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不断沉积,并通过长期的冲刷作用,造就了黄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暖温带区域中最完整、广阔且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每年近600万只鸟类组成“飞行编队穿梭”,这里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鸟类国际机场”。保护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是区域发展的关键生态屏障,对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帮扶,支撑高水平生态保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2021年9月,生态环境部决定组建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黄河中心),聚焦黄河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和迫切科技需求,以中国环境科学院为主要依托单位,按照“1+X”组织模式,联合国内优势单位,开展科学研究和集中攻关,以科技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联合研究项目“东营市‘一市一策’驻点科技帮扶”项目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程红光教授研究团队在经过调查后发现,东营市境内主要河流水生态完整性较高,主要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及多样性或完整性较好,并在可接受范围内波动,水体受到来自生境受损和污染的轻微压力影响。但东营市陆生生态系统较差,如林地草地仅占陆地面积的0.54%,重要生态空间连通性差等;人类活动开发强度高、生态系统变化剧烈、城市生态较差,如城市内绿化程度较低、陆域超过一半面积为旱地等;海洋开发剧烈,利用率较高,如一些区县的海洋自然岸线保有程度较低,而近年来开发却较为剧烈。
程红光表示,以解决东营市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主线,从污染源解析、水资源平衡、水生态保护、固体废物风险评估等方面入手,开展专家团队驻点跟踪研究,着力解决东营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科技难题。着力推动地方科技创新,如利用遥感卫星影像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对东营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了全面收集和整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如应用中水回用和海水淡化技术加强东营市海水淡化工程建设等,此外还努力以驻点工作和科学研究支撑流域水质改善、服务地方决策、提升地方信息化水平、支撑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
“近年来,在生态环境部的领导下,黄河流域帮扶组聚焦各驻点城市的生态系统、水生态环境、固废等开展把脉问诊,聚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开药方,提出差异化的一市一策、一河一策、一行一策等综合解决方案,为地方精准识别问题症结,科学推进生态保护治理等提供了创新思路和技术路线。”黄河中心运营部负责人夏瑞说,在驻点帮扶之外,还强调将共性研究项目和驻点工作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地方落地转化。如研究黄河流域中下游总氮污染溯源分析与控制策略等,为服务地方管理决策、支撑流域水质改善、支撑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以上内容摘自《中国环境报》“加强科技引领,推动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近期热点
2024-09-04
第十七届中国水论坛(更新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