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方地区暴雨频发,多地突发山洪灾害,如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山洪致12名野外露营人员遇难等悲剧事件,极端天气下的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围绕北方城市防洪体系建设与防洪减灾,我院徐宗学教授近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系统分析了当前防洪体系的短板与挑战,阐述了“为水让路”的防洪理念,并就推进城市防洪体系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每日经济新闻》徐宗学教授访谈版面
徐宗学教授从水文周期、暴雨空间分布和防洪现状三个维度分析了北方城市面临的暴雨灾害新特点。徐宗学教授指出,北京地区自2012年以来处于丰水期,降水量明显增多,今年暴雨虽感觉异常但符合周期性规律。今年暴雨发生地点多且分散,呈现显著区域性特征。受灾严重的区域恰恰是防洪体系的薄弱环节——既不在大江大河重点防护范围内,也不在海绵城市建设覆盖区域,中小河流治理尚未完全覆盖。这些特殊地带成为防洪体系的短板,也成为今年洪涝灾害的重灾区。同时,北方地区许多河流近几十年未发生洪水,民众防洪意识薄弱,常在干涸河床、河漫滩从事生产活动,一旦发生洪水往往措手不及。
徐宗学教授系统梳理了近年来我国防洪体系建设的发展脉络。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后,国家投入数千亿元重点治理大江大河,历时十余年显著提升了主要江河防洪能力。随后工作重心转向中小河流治理。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成为重要转折点,催生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对于海绵城市功能定位,徐宗学教授指出需要正确认识其作用与局限性。
基于南北方气候和水文条件的根本差异,徐宗学教授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差异化技术路线。南方城市雨量充沛,适宜采用雨水花园等绿色基础设施;北方城市干旱少雨,应多建设蓄水池、下沉式广场等,实现平时正常使用、暴雨时临时蓄水的双重功能。海绵城市建设必须坚持“一城一策”的基本原则。当前排水标准体系存在个别问题:如住建、水利等部门分别制定排水、除涝、防洪三套标准,计算方法不统一,缺乏有效协调。
针对老城区积水问题,徐宗学教授将其根源归结为“历史欠账多”,提出“微创手术式”系统解决方案:适度提升管网排水能力、增强河道行洪泄流能力、增加城市蓄水空间。区分空间重要性,对住宅和核心设施严防死守,对非核心区域设计为可淹空间,核心理念在于“为水让路”。
徐教授将提升公众防汛意识视为减少人员伤亡最关键也是最迫切的环节。强调需要树立“与洪水共存、与风险同在”的理性认知,接受“人水和谐”理念。任何防洪设施都有设计标准和承载力上限,学会与自然风险共存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舒心怡供稿)
近期热点
2025-09-01
第十七届中国水论坛(更新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