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发生在全国各地的洪涝灾害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近日,我院徐宗学教授就河流保护与治理以及水资源保护等相关问题接受了《北京日报》与《China Daily》记者的采访。
徐宗学教授接受《北京日报》记者采访,谈河道违建阻碍行洪问题
2025年8月,北京日报连续接到来自门头沟、房山、怀柔等区的村民反映,当地存在侵占部分泄洪口建房,在河道上修停车场、占数百米河道建房的违建情况,经记者实地勘察核实,这些在行洪通道中的私搭乱建会阻碍行洪,给周边村民平安度汛带来极大隐患。城市水循环与海绵城市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始终高度关注城市水安全与防洪管理问题,8月27日,实验室主任徐宗学教授为此事接受了北京日报记者的采访,从专业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徐宗学教授认为,河道行洪能力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村民及属地政府、有关部门有义务通力协作,保障泄洪通道畅通无阻,绝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对于影响河道行洪的违建不能得过且过,一定要把人民生命安全置于首位,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让渡全体村民的生命安全。
针对宅基地翻建审批手续“告知书”未能阻止继续施工的情况,徐宗学教授认为,对于河道违建,应当以“零容忍”的态度及时处理。不能因为执法成本高、处理难度大等原因推诿卸责。当仅靠文书告知不足以形成震慑时,“属地政府应当协同水务部门以及具有执法权的相关部门联合执法,不能仅仅告知了事”。
对于“占河道建停车场”、“300米河道砌死仅剩3根排水管”等做法,徐宗学教授表示,这类“渐进式侵占”往往伴随着侥幸心理,“河道可能几十年都没有发生过洪水,有人会产生与其空置浪费不如开发利用的想法,但暴雨洪水具有周期性和不确定性,目前人类的认识水平有限,很难准确预测下一次洪水什么时候会出现,一旦发生洪水,行洪受阻,水位升高,就会给当地百姓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必须畅通河道,未雨绸缪,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徐宗学教授建议属地政府及水务部门要明确河道管理范围,做好综合研判,充分发挥“河长制”的作用,定期巡查,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村民和基层干部的防洪安全与法律意识,从源头上坚决杜绝违规占用河道行为。他认为,清除河道违建就是防患于未然,不能为了眼前利益损害长远的根本利益。
北京日报原文
徐宗学教授接受《China Daily》记者采访,谈河流水资源保护
为深入实施国家“江河战略”,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进一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国务院办公厅于2025年6月27日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提出了“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以流域为单元,统筹推进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的总体要求,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防洪和应对洪水的能力,夯实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等防汛工程体系。“到2035年,现代化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完善,防洪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
在此背景下,《China Daily》记者就河流水资源保护问题采访了我院徐宗学教授。徐宗学教授受访时指出,水资源短缺和洪水一样,同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是城市快速扩张造成的,也是中国自然条件决定的。“中国北部和西部地区的水资源较少,降雨量主要发生在6月至10月,因此,一些北部地区会在春季出现缺水现象,此时农事繁忙,是耗水量巨大的时期。”同时,徐宗学教授强调城市需要更有效地利用水资源,避免过度扩张。此外,确保充足的水资源对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也同样重要。
China Dailly 报刊原文
作为北京市城市水安全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单位,城市水循环与海绵城市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将持续关注城市水安全问题,为北京市和全国的河道管理、防洪减灾和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供稿:黄亦轩)
近期热点
2025-09-02
第十七届中国水论坛(更新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