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中国科协、新华网、中国水利学会的邀请,我院徐宗学教授参加了科普话强国《美丽中国》系列科普访谈活动,分别就《古人靠猜,如今靠算:我们终于听懂了水的“暗号”》、《水在“说”什么?解码水文观测的奥秘》两个主题进行科普宣传,科普视频在2025年9月17日发布于新华网平台,并推荐到新华网首页首屏。
在《水在“说”什么?解码水文观测的奥秘》科普访谈中,徐宗学教授介绍了城市水循环与海绵城市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苏庄城市水文实验基地聚焦于城市水文学研究,围绕城市水循环,以城市内涝、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作为研究对象。从水文观测出发,重点介绍了三方面内容,一是水文气象综合观测场,用于观测降雨、蒸发等;二是降雨径流实验区(人工降雨大厅),主要海绵措施在不同降雨强度下产汇流试验;三是水动力学试验水槽,用于研究行人在不同水深和流速下受灾程度。与此同时,苏庄水文站田宇站长介绍了水文观测站的用途和揽道房的功能和作用,实现了对水文原始数据的实时精准观测。
视频链接:
在《古人靠猜,如今靠算:我们终于听懂了水的“暗号”》科普访谈中,徐宗学教授首先介绍了实验室开展两个方面重要工作:一是北京市城市内涝和水资源利用;另一个是海绵城市建设;其次,徐宗学教授讲解了苏庄水文站实验基地中人工降雨大厅和水生态系统实验区的用途,其中人工降雨大厅用于模拟海绵城市中降水、下渗、产流、汇流机理,介绍了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水生态系统实验区主要用于展示北京市主要水体中鱼类、藻类、植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以及鸟类等生活习性;接着,进一步阐释了城市水循环与自然水循环中洪峰流量和峰现时间的差异性,用最朴素的语言解释海绵城市的定义和六字方针“渗、滞、蓄、净、用、排”的科学内涵;最后,徐教授讲述了水文气象综合观测场用于观测降水、蒸发、太阳辐射、风速等气象要素,为水文预报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并应用于模型模拟中,也为以后水文年鉴整编提供支撑。随着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及雷达技术的发展,城市水文模拟与预测会更加精细,未来利用大数据模型,通过机器学习和机理模型相结合,使城市洪涝过程模拟与预报更加精准和快速,直接用于指导城市防洪减灾工作。
视频链接:
本次科普话强国《美丽中国》系列科普访谈活动,彰显出城市水文水资源学科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也体现了城市水循环与海绵城市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在城市内涝防治、水资源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等方向的重要任务。未来水科学研究院与重点实验室将继续立足于北京、服务于全国,通过产学研用在城市水文水资源领域中发挥积极作用。
(供稿:卢兴超)
近期热点
2025-09-18
第十七届中国水论坛(更新至...